我們有什麼不一樣?~淺談海外創作者的特異之處~(上)
文/RY (VOCALOID推廣噗)
首先,文中所指的「海外」是指相對日本(含離島)而言的其他地區,包含台灣在內,而住在日本國內的外國人也算在內,例如最近到日本留學的cillia,反例是定居在美國的うたたP跟暫居中國的謝謝P。
語言是所有相異點的根本
由於VOCALOID仍算在ACG文化的範疇,加上日本本身就是發源地的緣故,使得日語成為VOCALOID中的主流語言,而台灣屬漢字圈的一部份,對日語的接受度相對其他語系的使用者還來得高。
相信大家看到標題滿是外語的歌曲後就不想點開了吧?如果不是本身為該語言的客群,絕大部分的聽眾都不會主動尋找外語VOCALOID歌曲來聽,畢竟光是日本就聽不完了。
即便現在開放同好提供字幕翻譯的風氣逐漸流行,其他外語VOCALOID歌曲也仍不是首選,加上相關資源大多還是英文,筆者非常能夠理解看到ABC就頭痛的心情。
正因為視聽標準如此高門檻,在解析歌曲的過程中發現「我們如此相似」時會特別欣喜,瞬間沒有了語言的隔閡。
做為印尼電音第一把交椅的REDSHiFT,他們所創作的〈4U〉正是筆者大受感動的歌曲之一,雖然印尼文歌詞沒辦法聽懂,但影片本身的MV有補足那份缺憾——「如果能讓你感受到快樂,那就是我的快樂。」
〈4U〉
尚未接受商業化的洗禮
但話說回來,商業出道到底是什麼樣子?跟唱片公司簽約、出CD就是商業出道了嗎?據筆者所知,就只有Crusher-P接近這發展;17年底出了一張以〈ECHO〉為首的個人商業專輯「CONCIENTIA」,該歌曲也曾在15年收錄在「PRESENTS THE BEST OF GUMI from Megpoid」跟「EXIT TUNES PRESENTS Entrance Dream Music 2」中。
Crusher-P真的有因此變成商業音樂家嗎?筆者認為沒有。遵循這條路也只是稍稍踏入日本市場的一角,最後仍無法紮根。
〈ECHO〉
海外創作者不像日本經常販售實體專輯,大多是販售數位音樂或線上串流,例如iTunes、Spotify、Bandcamp等。好處是幾乎沒有時空限制,不用特地找代購,一張魔法小卡就能輕輕鬆鬆買到世界各地的音樂,壞處是不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歌曲,也缺乏收藏實體專輯的滿足感。
那麼,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販售或宣傳音樂的方法嗎?當然有的。以群眾募資為大宗,再來是與試唱歌手合作或舉辦音樂活動等。
有一定比例的創作者會使用群眾募資,有過募資經驗的朋友應該會比較清楚流程,這邊就不多談。
舉辦音樂活動說起來其實是聯合表演,較少完全以VOCALOID名義宣傳活動。海外少有真正樂團或職業音樂家出身的創作者,故不多見樂團演出的情況,常見的音樂活動是跟電音結合在一起變成DJ Live。需注意的是這些活動不一定為VOCALOID演唱會,過程中可能完全不會有角色出現,VOCALOID仍然不是主角。
最後,你沒看錯,跟歌手合作是無論哪裡都有的風氣,基本上只要知名度達到一定階段就會與試唱歌手聯手推出原創歌曲,各自達成雙贏的局面。差別在於海外試唱歌手大多不會日語,如果沒有經過填詞翻譯其實是完全唱不出來的,因此對他們來說請人寫歌大大降低歌唱的門檻,也不用被同好拿來跟原曲比較。
其他是遊戲收錄曲或演唱會表演歌曲的授權,但這部分筆者不太熟悉,只有片面理解,因此不深入討論。
*
日本VOCALOID圈最近也回歸同人跟獨立音樂的道路。
巔峰期風行過的原創角色故事系列已經過時,單靠原創系列曲走到頂端的只有じん一人,其他系列歌曲不是沒有下文就是完全沒有人氣。事實證明,現今的圈子以不可能再培養出類似カゲロウプロジェクト」的成功例子了。
中國本來是最有機會跟日本相提並論的創作圈,可惜先天不良又後天失調,只有粉絲的熱情跟數量不落人後,說到是否有個明確商業出道的創作者或團體還真的說不上來。以複雜、龐大架構聞名的大型歌曲故事系列「時之歌project」是目前最有樣子的作品,可惜VOCALOID並不是主角,事實上沒有在VOCALOID圈流傳開來。
(to be Continued)
留言
張貼留言